首页 博士后 博士后招聘 正文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智能分子材料团队”招聘博士后

2025-11-06 09:01| 发布者: | 查看: | 评论: 0

岗位职责:

1.独立承担相应研发任务,完成博士后出站考核指标。

2.协助或独立完成各级科研课题的申请书编写。

3.专业领域/研究项目方向:

(1) 智能高分子材料:光电磁热响应材料、特种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2) 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器:微流控、连续流、微反应器

(3) -液相分离:凝聚体、双水相系统

(4) 半导体及显示用材料:先进光刻、半导体显示、柔性可穿戴器件

(5) 分子材料人工智能:功能分子机器学习、元学习、功能分子预测与筛选


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

陈小强,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学术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副主编,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2007年12月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师从彭孝军院士;2008年-2010年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纳米科学部Juyoung Yoon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入职南京工业大学,2022年到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工作。研究方向涉及有机/超分子光化学、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智能递送材料等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包括Nature Protocol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IChE Journal、Biomaterial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ACS Appl. Mater. Inter.、Ind. Eng. Chem. Res.等。论文被他人引用13000余次,H指数52,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近五年(2018-2022)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李明乐,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青年团队培育项目负责人,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B类人才,深圳大学第四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代表,深圳大学2025年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成员。2019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师从我国智能分子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教授。2019.12-2023.6担任韩国高丽大学化学系研究教授(Jong Seung Kim院士团队)、Brain Pool学者。2023年6月回国加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染料精细化工、智能医用光敏材料及产品工程(先进光刻/极限3D打印用光敏材料、生物光催化、肿瘤I型光动医学、细胞焦亡-免疫治疗等)。近几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TOP论文40余篇,包括Nat. Chem. 1篇(IF 20.2)、PNAS 2篇(IF 9.66)、JACS 10篇(IF 15.6)、Angew 2篇(IF 16.9)、Chem 2篇(IF 19.6)、Matter 1篇(IF 17.3)、Cell biomaterials1篇、Chem. Rev. 1篇(IF 15.6)、Chem. Soc. Rev. 2篇(IF 39)、Acc. Chem. Res. 2篇(IF 16.4)。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9项,三项研究实现技术转让。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韩国KRF/BP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重点专项等项目。获2020年度京博科技奖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19人),2023-2025连续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韩国BRIC2022、2023,韩国百佳研究团队。担任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Asian J. Pharm. Sci. (JCR1, IF=10.2) 、View (JCR1, IF=8.6)、National Science Open、Smart Molecular、CCL等期刊青年编委。


崔欢庆,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特聘研究员。2024年10月获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哲学博士学位(Doctor of Philosophy, PhD),师从岑浩璋(Anderson Shum)教授,并于同月加入香港大学先进生物医学仪器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25年9月正式入职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智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及其在液-液相分离、液滴微反应器、仿生驱动器、柔性电子与软体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应用。迄今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总引用1800余次,h-index 19。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back cover)、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frontispiece、ESI高被引)、Advanced Science、Research、Small等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篇。申请专利9项,授权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优秀青年创新基金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基金。参与NSFC-RGC合作研究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协作研究金等项目获第八届香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深圳市第三届优秀科技学术论文奖、第七届国际软物质会议(ISMC 2023)最佳海报奖、香港特别行政区才艺发展奖学金、首届香港大学研究生论文发表奖。


任职要求:

35周岁以下(含35岁)

1.已取得化学、材料、机械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目前已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申请者将优先考虑。

2.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身体健康,能胜任岗位的工作要求。

3.具有微流控、连续流微反应器刺激响应聚合物,以及具有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大数据分析等专业学科背景(如数据挖掘、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算法)或实践经验者优先。


福利待遇:

深圳大学博士后综合年薪约33-45万元,具体面议。

具体情况包括:

市财政给予免税生活补贴18万/年。学校提供约15万的综合年薪,每月350元误餐补贴。

优秀者(世界top 150大学或近五年发表中科院大类二区文章2篇及以上,其中一篇为一区)可申请“荔新奖励计划”,额外奖励4000元/月,核发不超过24个月。


其它福利:

1.深圳市对出站博士后留深工作给予30万元资助,用于科研投入或创业前期费用。

2.优秀博士后可申请转为预聘-长聘制教师(深圳大学“荔园留菁”计划)。

3.可申请评定专业技术资格。

4.博士后在站期间可以负责人身份申请各级科研课题资助。

5.博士后进站,可自愿选择落户深圳市,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办理随迁入户;其子女入托、入学等相关事宜参照深圳大学教职工办理。


应聘方式: 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及本人近5年代表性研究成果电子文档发至邮箱:huanqing@szu.edu.cn


深圳大学人力资源部网站

版权所有: 深圳大学人力资源部

返回顶部